武当太极拳

武当如意太极拳拳理

       太极拳与中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中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柔弱胜刚强”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明朝万历年间山右王宗岳认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武当如意太极拳,相传作为武当道门的六脉太极之一,流传在武当山门内,后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由武当名道铁松子,带领一部分武林志士,“闯关东”而在长白山创立武当太乙铁松别派,近三百年来,这套太极在关东一带秘密流传,其练功指导意识,充分体现了道家养生、技击的核心——道的发展规律。由无极而始,即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将道的演化过程演示的十分清楚。除此以外,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以仿生为要,以行气为宗。

    其运功特点:在形式上综合了太极、八卦、内功多种功法于一炉。突出体现了武当道家的天人合一、仿生自然、培元筑基、循经导脉的特点。整套拳法动作简捷流畅,衔接自如。大方飘逸,动静相间,松紧有度,外形工整。在整套拳法中,重点体现意念为主,以意领气,以气运形,以形领气,形气合一,形神兼备,意气深邃。充分体现武当太乙门拳功合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