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当太极拳

“五一”混元功法面授班见闻录

 

       2011年,五一假日武当太乙铁松别派十四代传人广清吾师来杭州举办三球专持法之太乙混元球的全国面授班。太乙混元球乃三球专持法中的第一球,归宗武当真宗丹脉,为太乙门中之镇山法宝。本人有缘前往学习,今就此次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初步学习体会和一些见闻。
       一:初步学习体会
       1.辅助功法四式:立、横式揉球、内外粘掌、转腕。
       虽说是辅助功法,但是师尊说到重要性不亚于正功,是练好混元功之基础基础的基础。练好了辅助功法,可有效地帮助学人的手腕、及肩、肘各部位达到灵活、松、软的目的。就本人“五一”学习的一点体会,揉球对肩部功效非凡,练完揉球再练顺天呈像,就明显的感到双肩部位是活的感觉,十分的轻松。和未练辅助功,直接练顺天呈像时,双肩的僵硬、别扭感,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且四式辅助功法对提高手腕的灵活有着极为有效的帮助,对练好混元球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5天的学习时间里,师尊安排每天都要练习辅助功后再练正功,甚至有时还是以辅助功法占大多数的时间。就我本人这几天的一点粗浅体会,感觉如将辅助功法作为功练而不是作为技巧练,则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正因辅助功法是练好混元球的前提之所在,因此师尊亦言,四式辅助功法,每式练到360后,再练100天,这样对于练好混元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合扣丹庭
       此式为正功之预备式。虽为预备式,实则内涵高渺,谱文有言:气沉丹田起玄机,混元宝境授此密。为整个太乙混元球功法之基础的基础。就我本人这几天的粗浅的练习体会,姿势站立后,念诵谱文三、六、九遍有非常快的感觉小腹丹田处有热感。继续站定,这点热感越发明显,有一小点渐渐地成为一团,再而就感觉到这一团有了点动静,悄悄地动了几下,又沉寂不动,但是这一团继续凝练变成了让我本人感觉非常清晰,非常实在的一团东西。
单独站立此式,我本人感觉,全身不一会就变得温暖起来,双手劳宫及丹田处热感明显,整个人神态舒适、轻松。站立后真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3.第一式顺天呈像
       祖师曾言道:宇宙在手,万化生身,立鼎于外,炼药于内。即是对于本式最形象的说明。此式即为太乙混元球中之基础,非常重要,据师兄们说,以前师父在习练时,第一式整整练了一年,且每次都是以三小时以上记的,而其余式子总共也只练了一年,由此可见该式的重要性了。
       就我本人这几天的粗浅体会,合扣丹庭转为顺天呈像时,双手间有一团东西,同步转动时,就好似抱着一个东西在转动,转动时这个东西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心神沉静时,体会到了内外同形的感觉。不同步转时,就好似将这一团分成了两部分,一手一个,不断地进行着碰触、摩擦、交融。
        4.后三式及坐功
       师尊言道,后三式的习练需要第一式作为基础,产生了太乙蟾游,化出后面式子的时候才好正式习练,而那时的习练才能有真正的、深入的体会,现在不需要正式练习。
       而对于坐功,门内有云:由动入静,顺理成章。暂时只是做一了解,知道有这么个东西,等到自然转入时再练坐功。
以上所言,大都为本人之一己之言,体会粗浅,谬误甚多。古人云:一人一天地,一人一阴阳。各个不同,希望不要有所误解。
       二、见闻
       玄都玉女图
      本次学习班期间,师尊带领大家前往杭州抱朴道院一游,一是为了让大家在辛苦学习的同时能够游览放松一下身心。二是前往福地洞天,使人朝圣觅真,得承密意。
       游览一番后,大家在道院旁炼丹古井边演练功法。此时师妹阿湘在练了一会混元球后,自行收功,来到古井前大道上,开始了玄都玉女图的演练。感觉较之上次演练,这次师妹混身都透出了一种柔和、恬静、庄严的感觉,使得游人纷纷驻足观看欣赏。
      福地洞天,隐真居之,大千真晶,有缘得之。勉强不得,强求不得,无求无念,心诚意正而祖师赐之、助之。
       短短5天,我初步体会到了混元功法的奇妙,见识到了诸位同修刻苦学习的劲头。同时游览福地洞天,也见识到了传统道家福地旅游的隐妙之处,真可谓大开眼界,获益良多。祖师立法不易,师尊传法不易,吾辈得传,还需勤恳习之,以证道妙。亦望有缘者珍之、惜之、重之、勤练之。
       混元功法世间稀,先师授下此玄机。

       内外同形宣妙法,九转元丹此中参。

       阴阳显化皆中得,混元妙术传世间。

       吾今道破玄中密,渡吾同门归故里。

       法合先天真元术,由此步入大罗天。

                                                         春分剑客
                                                  2011年5月6日

 
本文版权不限,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